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产品中心

  • 螺当家自煮螺蛳粉,柳州螺蛳粉随时随地嗦!
  • 天然调味香料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柳州螺蛳粉四种口味玩转味蕾
  • 干米粉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柳州袋装螺蛳粉
  • 新品螺当家口口喜柳州螺蛳粉1*10*260g
  • 酸笋丝
  • 萝卜丁
  • 酸豆角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螺蛳粉十包装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螺蛳粉五包装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螺蛳粉袋装260g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螺蛳粉袋装产品说明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螺蛳鸭脚煲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螺蛳猪脚煲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麻辣螺蛳粉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凉拌螺蛳粉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干捞螺蛳粉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螺蛳粉配鸭脚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原味螺蛳粉
  • 螺当家口口喜柳州螺蛳粉实体体验螺界全垒打

广西日报头版连续两天点赞柳州!柳州螺蛳粉“爆红”有哪些秘诀?

当前位置:首页> 螺蛳粉知识
广西日报头版连续两天点赞柳州!柳州螺蛳粉“爆红”有哪些秘诀?

一碗粉『烹』成大产业


  短短3年,年快递寄件飙升到2000万件、年产值30亿元,日销80万袋,批量出口欧美国家。如今,网红食品柳州螺蛳粉,随着袋装品牌的走俏,成为“可以快递的乡愁”。

 

  却顾所来径,足迹皆可寻。柳州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,用工业的理念谋划推进螺蛳粉产业发展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实现了“小螺蛳,大产业”。

 

 “工业化+互联网让螺蛳粉成网红

 

  螺蛳粉原本是柳州特色小吃,由当地特有的软韧爽口的米粉,以酸笋、花生、油炸腐竹、黄花菜、萝卜干、鲜嫩青菜等配料,用浓郁适度的酸辣味螺蛳肉汤调和而成。

  “螺蛳粉将汉族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,产生出辣、爽、鲜、酸、烫的美妙味觉。”柳州螺蛳粉协会会长倪铫阳说,螺蛳粉既是本地人的乡愁记忆,也受到越来越多外地人青睐。

 

  2008年,“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”民间技艺入选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0年柳州市政府推动“螺蛳粉进京”,螺蛳粉从最初的街边小吃,走进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多个城市,目前在全国已有近5000家门店,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也开设了门店。

 

    但是,门店销售毕竟有限。食品生产企业开始思考,是否能够把螺蛳粉做成方便面那样的袋装速食?

 

  这个想法促使当地食品生产企业从螺蛳粉的供给侧进行探索。随着米粉制作工艺、物理杀菌、真空包装等食品生产及包装技术提升,速食袋装螺蛳粉研发取得突破。生产厂家从2014年底的两家发展到2018年行业整顿后的49家。目前螺蛳粉在网购平台开设网店近1.2万家,销量在阿里巴巴米粉特产类排名第一。线上线下销量的持续高速增长,让螺蛳粉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网红”。


  “柳州螺蛳粉自营出口企业已发展到5家,去年出口量达30万美元。”柳州市商务委主任程方晓介绍说,“工业化+互联网”使螺蛳粉快速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食品产业,袋装螺蛳粉加工业全产业链和餐饮实体店带动就业5万多人。

 

从田头到工业园的螺蛳粉产业链

 

  酷夏时节,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龙培村的梯田里,当地农民在插秧前投放的田螺种苗在清冽的田水中栖息生长。村民杨先锋说,他们家养有6亩田螺,养成之后合作社统一收购卖给螺蛳粉企业。据介绍,拱洞乡养殖香田螺近2000亩,每亩可增收1200多元。

 

  柳州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市计划到2022年螺蛳养殖面积超过5000亩、竹笋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、大米出口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、豆角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。


  “加大原材料基地的建设,既能带动农民致富,又能够保证原料供应。每袋袋装螺蛳粉里面放5颗田螺干,市场大得很。”市委书记郑俊康多次到螺蛳养殖基地和螺蛳粉产业园区调研,提出要按照工业的理念去挖掘、谋划和推进螺蛳粉产业,用标准化生产来打造一个柳州独有的新产业。

 

  柳南区螺蛳粉小镇是今年入围的第一批广西特色小镇。小镇核心区内螺蛳粉产业集聚区,已建成标准厂房4.5万平方米,入驻企业11家,去年螺蛳粉产业年产值超过14亿元。预计今年将实现甜竹笋种植面积4000亩、豆角种植面积1000亩、螺蛳养殖面积1000亩。


  螺蛳粉生产区、主辅料配套产业区、产业工业旅游示范区、研发中心、质量产品溯源及检测中心、电子商务中心、全产业链协调服务中心、金融服务中心、文化展示中心,该市鱼峰区正在建设的柳州螺蛳产业园,正在展开“一园三区六平台”布局,将在3年左右时间,发展成年产值15亿元的规模。

 

  食品安全是螺蛳粉及上游产业实现规模化、产业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发展的生命线和重要保障,2016年5月,柳州螺蛳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正式施行,从产品分类、原辅料技术要求、企业生产加工过程要求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。今年2月,柳州又挂牌成立了螺蛳粉检验检测中心。

 

打造双百亿螺蛳粉产业

  柳州用工业的理念谋划推进螺蛳粉产业发展,用螺蛳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目前正通过出台方案、细化实施来打造螺蛳粉产业升级版。

 

  该市重点推进螺蛳粉产业“六个一工程”:编制一个规划,出台《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规划(2018-2022)》;讲好一个故事,深度挖掘螺蛳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,以文化为纽带,以螺蛳粉为媒介,助推产业发展;严管一个标准,严格执行《柳州螺蛳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》,紧抓食品安全这一生命线,确保舌尖上的安全;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,重点打造全产业链螺蛳粉产业园、螺蛳粉特色小镇、螺蛳美食文化街、螺蛳粉原材料种养和加工基地,实现产业集聚效益;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,重点在基地建设、新产品研发、企业上市、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支持,鼓励企业向品牌要效益;设立一个螺蛳粉检测中心,提供优质、高效、便捷的产品质量检测服务。

 

  为加强螺蛳粉品牌建设、提升螺蛳粉知名度,该市举办螺蛳粉(预包装)品牌评比活动,总奖金高达650万元。

 

  按照自治区的要求,该市正编制《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规划(2018-2022年)》,明确螺蛳粉产业发展方向、发展目标、发展重点、发展举措等,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,到2022年,打造一批螺蛳粉及附属产业知名品牌,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,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。

 

告别“土”与“小” 

迎来“优”和“强”

  从街边小吃到登堂入室,从“现煮堂食”到方便袋装,从地方美食到热销海内外……柳州螺蛳粉崛起成为“网红”,是我区食品加工业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,抓创新、创品牌、拓市场的又一生动实践。


  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,将广西“金不换”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,创新产品,严格标准,保证品质,塑造品牌,拥抱互联网,将小特产做成大产业,是柳州螺蛳粉带来的启示,为我区更多优质产品勇闯市场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
 

创新升级:告别

 

  盛夏7月,一场探讨如何推动桂林米粉从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“点子大会”,在北京广西大厦内热烈进行。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、自治区以及桂林市的专家学者、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,激辩桂林米粉如何才能像柳州螺蛳粉一样,蹚出一条行销全国的新路子。

 

  广西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,盛产健康、生态、长寿各类名优特产,拥有特产600多种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8个,资源禀赋优势非常突出,但很多产品都面临诸如“名头很响市场不旺”“区内很火出省就凉”“市场有需求产品跟不上”等尴尬局面。

 

  究其原因,自治区工信委食品医药工业处处长杨富刚认为,广西特色食品产业多为传统加工业,企业普遍存在起点低、品种单一、档次不高、技术含量低、市场占有量小、缺乏创新等不足。

 

  要改变这一状况,首先应对产品转型升级。业内普遍认为,柳州螺蛳粉行销全国的关键,是将“现煮堂食”的地方街头小吃,变成了工业化生产的预包装食品,这是一次重要转型升级,无异于“脱胎换骨”。

  因忽视产品转型升级,广西产品有过不少惨痛教训。广西曾经在啤酒、叶面肥等很多领域都有叫得响的产品,由于不注重产品创新升级,市场份额大幅缩水。

 

  进入新时代,广西特产创新意识越来越强,土特产不再以单一的“土”为卖点,融合了更多时尚元素。比如今年1月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合浦大月饼,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、产学研联动发展,开发出多品种、多品味月饼及功能性食品、养生食品、健康膳食食品等,不断促进产业产品升级换代。

 

  产品转型升级更要保障产品品质,产品标准化是唯一途径。柳州市以工业化思维助推螺蛳粉生产标准化,规范企业生产行为,保证了袋装螺蛳粉“鲜酸爽辣”的口感和品质。

 

  目前,广西很多特产均已出台了生产标准,告别陈旧的传统生产模式,以现代化的思维保障产品质量稳定、安全。桂林市副市长樊新鸿介绍,近年来,该市一批新兴企业突破了鲜湿米粉保鲜技术,正推动桂林米粉规模化、产业化、标准化、绿色化发展。梧州六堡茶等多种特产,也正引领企业在原材料种养、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定格。

产业发展:告别

 

  柳州螺蛳粉以工业化思维推动产业发展,成就了今天超过30亿元的产业,如今正以产业园和特色小镇为载体,加速打造“生产+加工+科技”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

 

    柳州螺蛳粉的发展模式,可学可鉴。

 

  梧州六堡茶扎实推进“茶园标准化、加工流程化、市场品牌化”,通过“加工集中化、产业园区化”实现“小茶叶成就大产业”。目前,梧州市茶园种植面积近10万亩,通过SC(食品生产许可)认证的六堡茶生产企业50多家,去年产量超1.35万吨,直接产值达14亿元。

 

  为推动特色食品产业发展,广西加强顶层设计,立足本地优势、特色资源,重点打造特色农林食品、地方特色食品、长寿养生食品和旅游休闲食品,明确各地发展重点,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构建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食品产业体系。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,自治区、市等各级均出台政策、安排资金加以扶持,如支持企业进行米粉加工项目技术改造,支持柳州螺蛳粉小镇、桂林全州米粉产业园、梧州六堡茶、合浦月饼小镇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。

 

  产业化不会一蹴而就。杨富刚认为,产业意识不强同样是当前制约我区特产发展的主要因素,主要表现在缺少龙头企业带领,种养规模或生产企业规模较小,产业链不长,分布散、集约化程度不高、竞争力弱。

 

  针对这些薄弱环节,下一步,我区将按照“强龙头、补链条、聚集群”的思路,制定龙头企业培育方案,实施强链延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,推动产业集群发展。到2020年,实现全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规模以上地方特色食品工业企业力争达300家左右,形成涵盖食糖、果蔬、肉禽、水产品、林产品、饮料、粮油、茶叶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体系,地方特色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。

 

 互联网+”:做优品牌

 

  “我女朋友喜欢吃螺蛳粉,烟台哪里有得吃啊?”打开百度贴吧螺蛳粉吧,各地求购柳州螺蛳粉的求助帖不少,甚至还有远在巴黎的留学生询问如何网购袋装螺蛳粉。

  “做品牌就是做市场,要以消费者为中心。”自治区工商局商标监督管理处处长陶耀锋认为,柳州螺蛳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品牌战略的成功。

 

  近年来,柳州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紧跟消费升级步伐,充分利用“互联网+”发展机遇,通过直播等活动,依托广西“三月三”国际电商节打造网上“柳州螺蛳粉节”。目前,电商平台上的柳州螺蛳粉网店,日销量突破80万袋。


  “美在深山无人识”,是众多优质特产一度面临的窘况。截至2017年底,我区注册完成的地理标志商标总数量40件,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。不少地方品牌运用管理薄弱,对已注册成功的地理标志商标欠缺包装、营销,产品缺少统一标识,导致产品市场认知度不高。


  为此,我区深入实施广西特产行销全国工程,以培育地方特产品牌为抓手,着力打造“一市一品”区域公共品牌、行销全国核心品牌、“广西有礼”伴手礼品牌和老字号品牌等4大类品牌,提高名优特产的知名度和销售量,把特产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,闯出一条农产上行、带动产业、精准扶贫的新路。

 

  ——小特产做成大产业,成为响当当的区域公共品牌。2017年,自治区商务厅分别与百色市、柳州市、梧州市联合开展一市一品品牌打造活动,通过走出去”“请进来举办各类推介宣传活动50多场,百色芒果、柳州螺蛳粉、梧州六堡茶区域公共品牌效应显现。

 

  ——小特产做出大市场,形成广西特产批量出桂300多种广西特产在全国市场的销售额由2014年的15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0多亿元,实现成倍增长。

 

   ——小特产做成大品牌,养在深闺变成大众热捧。广西特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,提升了消费者对广西名优农特产品的整体认知。

 

  目前,我区正着手建立特产品牌管理体系,力争2018年核心品牌销售总额同比增长20%,10个品牌企业销售额突破3亿元。

 

 

来源:广西日报、部分图片来源于精彩柳南、魅力鱼峰、网络

市委宣传部主管 柳州日报社主办